官网入口 | 交流合作 | 信息公开 | 联系我们 | 收藏 | 搜索
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

吕品田研究员为我院非遗传承人群传拓技艺培训班作学术讲座


612日,著名美术理论家吕品田研究员应邀在长清校区办公楼二楼报告厅,为我院非遗传承人群传拓技艺培训班作了题为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》学术讲座。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党政负责人、传拓技艺培训班全体学员及相关专业师生聆听讲座。

吕品田先生结合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,重点阐述了三个问题:一是 “生产性保护”的相关概念,二是如何掌握“生产性保护”的实践原则,三是强调“生产性保护”实践的目的和利益关系。

关于“生产性保护”,吕品田指出它不是一般意义的物质生产实践,而是切合手工艺和非遗活态流变特性的积极文化保护实践,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,以及与传统技艺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态,手工工艺是“生产性保护”的重要核心。他以唐卡、剪纸、“泥泥狗”等实例为切入点,阐释了不同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的迫切性、具体方法和现实意义。正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技术本体、传统手工艺的活态性质、传统手工艺的功利使命,决定了非遗可以采取生产性保护手段。他强调,“生产性”应有物质和精神、经济和人文的双重视角,要特别重视“生产”的人文取向和“生产性”人文内涵,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,还要重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。如果不能从这个角度出发,很可能在生产性保护实践中走向商品化、产业化或旅游化,以致过度开发利用的问题,背离了非遗保护的初心,反而造成对非遗的破坏。关于生产性保护的实践原则,吕品田提出因地制宜、因材施艺、尊重传统、备物致用四个方面,强调在生产性保护理念下,守住核心技术和核心价值,积极开展切合社会需要的生产实践,通过产品上的适应性变化,使传统技艺参与当代文化建设,和民众生活产生紧密联系。 而生产性保护实践的目的,就是为了“去保护”、“守差异”,维护文化多样性,维护一定文化形态所具有的历史性、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质,如此才能够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,实现生态利益、文化利益、经济利益、社会利益、艺术利益,实现更好的发展。

 

吕品田研究员的讲座高屋建瓴,深入浅出,既有很强的专业性,又通过大量图片和实例做到通俗易懂,培训班学员和在场师生深受启发,受益匪浅。作为我校非遗传承人群传拓技艺培训班的高端学术活动之一,本场讲座切实提升了学员的理论素养,开阔了思路,解答了困惑,为下一步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吕品田先生是我国著名美术理论家,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、《美术观察》主编、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等职,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,是全国文化宣传系统文化名家暨“四个一批”人才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,曾获中宣部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一等奖、中国美术奖·理论评论奖、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度人物提名等,在民间美术、传统工艺美术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丰硕成果和广泛学术影响。

 

Baidu
sogou